资源类型:
收录情况:
◇ 统计源期刊
◇ 北大核心
文章类型:
机构:
[1]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东院放疗科,河北石家庄050035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
出处:
ISSN:
关键词:
乳腺癌
内乳淋巴结
危险因素
预后
放射疗法
摘要:
目的 分析初诊乳腺癌患者发生内乳淋巴结(IMLN)转移的危险因素,为内乳区放疗提供临床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2014-01-01-2016-01-01就诊的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共纳入690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2~80岁,中位年龄48岁。应用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IMLN转移的危险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分析预后。结果 初诊乳腺癌IMLN转移率为7.25%(50/690),其中84.00%(42/50)的乳腺癌患者合并腋窝淋巴结(ALN)阳性。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35岁(OR=3.236,P=0.003)、原发象限位于中央区或内象限(OR=2.347,P=0.008)、临床肿瘤长径>5 cm(OR=4.748,P=0.004)、ALN阳性≥4枚(OR=2.177,P=0.005)以及三阴性乳腺癌(OR=3.338,P=0.044)患者更易合并IMLN转移。内乳未转移和转移患者3年无进展生存(PFS)率分别为87.34%和74.00%(χ~2=18.565,P<0.001),总生存(OS)率分别为95.16%和88.00%(χ~2=28.744,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IMLN转移患者的PFS和OS均差于未转移患者(χ~2PFS=15.885,PPFS<0.001;χ~2OS=13.306,POS<0.001)。结论 年龄≤35岁、原发象限位于中央区或内象限、临床肿瘤长径>5 cm、ALN阳性≥4枚或三阴性高危因素的患者发生IMLN转移风险高,建议内乳淋巴引流区放疗。乳腺癌IMLN转移率相对较低,但PFS和OS较差。
基金:
河北省青年科技课题(20221355,20221360)
第一作者:
第一作者机构:
[1]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东院放疗科,河北石家庄050035
通讯作者:
通讯机构:
[1]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东院放疗科,河北石家庄050035
推荐引用方式(GB/T 7714):
申东星,尚宇光,韩慧娜,等.初诊乳腺癌内乳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及临床意义[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23,30(17):1040-1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