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详情页

皮肤温度监测在女性乳腺癌术后放疗期间放射性皮炎风险预警中的应用

Application of skin temperature monitoring in early warning of radiodermatitis risks during postoperative radiotherapy for female breast cancer

文献详情

资源类型:

收录情况: ◇ 统计源期刊 ◇ 北大核心 ◇ CSCD-C ◇ 卓越:梯队期刊 ◇ 中华系列

机构: [1]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放疗科,石家庄050011
出处:
ISSN:

关键词: 乳腺癌 放射治疗 皮肤温度 急性放射性皮炎 预测

摘要:
目的:分析放射区皮肤温度变化与乳腺癌术后放疗期间放射性皮炎发生的相关性,探讨皮肤温度监测在放射性皮炎风险预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连续收集2022年5月至11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接受三维适形放疗的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103例,每周记录放射区皮肤温度及放射性皮炎情况。比较皮肤相对温差和不同级别放射性皮炎的关系。计算发生2级及以上放射性皮炎的最佳截断值,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其预测效果。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比较不同皮肤温度与放射性皮炎发生的风险。结果:放射野区皮肤温度与放射性皮炎级别呈正相关。胸壁平均值(40 Gy/20次)、胸壁最大值(40 Gy/20次)、锁上值(30 Gy/15次)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0.45、0.55、0.15℃。分别用最佳截断值将受试者分为低、高危风险组,高危风险组发生2级及以上放射性皮炎的风险分别是低危风险组的5.71、4.29、5.15倍( OR=5.71,95% CI 1.81~17.99, P=0.003; OR=4.29,95% CI 1.65~11.12, P=0.003; OR=5.15,95% CI 2.16~12.31, P<0.001)。 结论:皮肤温度监测能够较好地预测2级及以上放射性皮炎的发生,应密切观察放疗区域皮肤温度,放疗40 Gy/20次时胸壁的平均值、最大值相对温差分别升高0.45、0.55℃或者放疗30 Gy/15次锁上相对温差升高0.15℃时,2级及以上放射性皮炎发生风险增加。

基金:
语种:
第一作者:
第一作者机构: [1]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放疗科,石家庄050011
通讯作者:
通讯机构: [1]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放疗科,石家庄050011
推荐引用方式(GB/T 7714):

资源点击量:42329 今日访问量:0 总访问量:1365 更新日期:2025-08-01 建议使用谷歌、火狐浏览器 常见问题

技术支持:重庆聚合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健康路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