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评价后路与前后路联合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腰椎布鲁杆菌病性脊柱炎(简称布病脊柱炎)优劣势,为各自手术适应证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13年7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骨科确诊且药物治疗无效的143例腰椎布病脊柱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式分为2组,A 组76例,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治疗,其中男41例、女35例,年龄(45.1±2.4)岁;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 C 级1例、D 级43例、E 级32例。 B 组67例,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治疗,其中男36例、女31例,年龄(44.2±2.6)岁;ASIA 分级 C 级1例、D 级39例、E 级27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术前、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ASIA 分级、红细胞沉降率(ESR)、脊柱后凸角度(Cobb 角)变化情况,观察植骨融合时间。结果2组14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切除的病灶组织均行病理检查,均符合布鲁杆菌病改变。 A 组76例,术后切口感染2例,脓肿清除不彻底行二期前路病灶清除8例;B 组67例,切口均Ⅰ期愈合,无病灶复发。2组患者均获得随访14~38个月,平均25个月。2组组内比较:术后不同时间点的 VSA 评分、ASIA分级、Cobb 角、ESR 值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5)。2组间比较:A 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 B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 值分别为18.514、42.627、11.801,P 值均<0.01);2组间术前、术后不同时间点 VAS 评分、Cobb 角、ESR 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5),而术后 ASIA 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3.061,P <0.01);2组间植骨融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591,P >0.05)。结论2种不同手术方式均可以有效清除病灶,缓解或解除疼痛,维持脊柱稳定性,促进植骨融合,有利炎症控制。单纯后路手术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少,且在改善神经功能方面优于一期前后路手术,但一期前后路手术在清除椎体周围脓肿方面优于单纯后路手术。对于脊柱后柱病变特别是椎管内脊髓神经受压者适合后路手术方式,而对于前柱结构骨破坏特别是伴有椎体周围脓肿者更适合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方式。